吉首大学:聚焦民族学生教育 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吉首大学办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1958年建校以来,就与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结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和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使命。历年
吉首大学办在湖南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1958年建校以来,就与革命老区、贫困山区、民族地区结缘,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和服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天然使命。历年来,在校生中少数民族学生较多,目前有来自全国41个民族的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占比维持在26%左右。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适应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形势,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吉首大学探索构建了“1—4—3”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建设新模式。
主抓一条主线
夯实理论与实践基础
围绕“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主线,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多措并举助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建设发展。
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育管理理念。形成了“立人教育”育人理念,以“立德、立志、立业,树人、达人、惠人”为内涵,培养“心智一体、知行合一”的应用型人才。探寻“严管、厚爱、精育”的育人之路,把强化政治意识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核心内涵;倡导家庭理念,讲“家史”、增“家情”、建“家园”,筑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情感认同;优化顶层设计,遵循少数民族学生成长规律,探索出了“精心组织、精细管理、精准施教”的教育管理理念。
夯实实践基础,提升教育管理能力。近10年来,吉首大学连续9年组织带领辅导员队伍前往全国各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辅导员素质拓展实践,辅导员素质拓展活动常态化开展。辅导员素质拓展实践活动中,在内容设计、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充分考虑拓展内容与辅导员工作实际相结合,队内分组与辅导员工作年限相结合,组织形式与红色教育主题相结合。通过近10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吉首大学特有的“红色教育基地·辅导员素质能力提升”品牌活动,为提升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能力,夯实了实践基础。
抓实四个基点
提升工作效能
抓好民族团结政策宣传这个基本点。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和民族进步繁荣的必要条件。在少数民族学生教育教学管理中,组建了以新疆籍专职辅导员和思政理论课教师为主的“民族团结奋进”宣讲团,在学校各二级学院进行党史、民族政策等系列宣讲活动,不断铸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抓好教育管理团队建设这个关键点。为了抓好教育管理团队建设这个关键点,学校从团队培养模式、组织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构建了“二层次三平台四保障”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建设体系。即:“理论学习+实践研究”二层次,“素质拓展、竞赛演练、资源共享”三个平台,“组织、师资、制度、经费”四个保障,从而实现了团队建设目标,提升了团队管理水平。
抓好教育管理团队素质拓展这个支撑点。素质拓展是体验式学习,为了抓牢这个支撑点,学校连续8年暑假开展为期一周的“红色基地辅导员素质能力拓展”训练。红色历史学习、业务能力培训、团队协作意识等都是素质拓展的必备元素。通过8年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团队综合素养,形成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打造了吉首大学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团队品牌。
抓好服务少数民族学生这个落脚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管理服务的需求,成立了少数民族学生事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了多名具有“双语”教学管理能力的专职教师;建立了“一对一”长效帮扶机制。根据不同阶段的少数民族学生,分类帮扶、精准施策。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立少数民族学生专项奖、助学金以及助学岗位等,帮助其缓解经济压力。
做好三个结合
助推学生发展
校园文化与少数民族学生文化交融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环境熏陶,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充分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长,每年组织开展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充分调动了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性。活动中,做到“经费、场地、物资”有保障。
教育教学与少数民族学生生源实际相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地区环境制约等因素影响,部分学生文化基础薄弱。针对这一实际问题,学校开设汉语强化训练辅导班,用最短时间帮扶少数民族学生适应普通话教学。为了少数民族学生能够顺利毕业就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评价体系和就业创业政策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完成学业,提升求职的自信。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zjyyjzz.cn/zonghexinwen/2021/0918/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