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行星地质学研究团队带头人详解月壤研究: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月球样品发放仪式(左三为肖智勇)。 “月壤颗粒的粒径绝大部分都是小于5微米,可谓粒粒都是宝!未来1年借用期内,我们将怀着敬畏之心,对他们去开展高精度的科研分析。”
■月球样品发放仪式(左三为肖智勇)。
“月壤颗粒的粒径绝大部分都是小于5微米,可谓粒粒都是宝!未来1年借用期内,我们将怀着敬畏之心,对他们去开展高精度的科研分析。”7月12日深夜,中大大气学院空间与行星科学系行星地质科学研究团组带头人肖智勇副教授,向记者详细解析了月壤研究的重要性和在接下来中大将如何开展的相关科研及其意义所在。
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标志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来自13所科研机构的31份申请获得通过,样品发放总量共17.4764克。其中,中山大学获得500毫克月壤的一年借用期。
■肖智勇带着博士后和博士前往北京“接”月壤回中大珠海校区。
7月13日,肖智勇就带着“全副武装”的月球样品回到中大专程为其打造的超净室,提取月壤中因撞击形成的产物,开展月球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的精细化分析和研究。
人类44年来再获月球样品
中国科学家首次拥有自己的珍贵样品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带着从月球上采集回来的1731克月壤和岩石样品,成功着陆。嫦娥五号任务创造了五项中国首次,这也是人类44年来再次获得月球样品。因此,此次月球样品的研究备受关注。
当年,美国赠送1克阿波罗计划采集的月球样品给中国,中国组织全国科学家对其中的0.5克月岩进行研究,另外的0.5克月岩进行展出。
40多年过去了,让中国成为第三个从月球采样回来的国家。中国的科学家们终于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月球样品,开展科研、科普和教育。
■采写:新快报记者王娟 实习生李一天 周彤
■图片:受访者提供
■中山大学此次获得的500毫克月壤。
7月12日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上,领取样品的13家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中山大学等,样品包括粉末样、岩屑样、光片样等。
1731克月壤弥足珍贵,所以发放数量以毫克为单位,如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刘洋获得粉末样500毫克,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殷宗军获得3份岩屑样品,分别为41.2毫克、22.9毫克、23.9毫克。
中大为何能成为
全国首批开展月壤研究的科研单位之一?
获得一份500毫克珍贵月壤的中山大学,也成为全国首批开始月壤研究的科研单位。
中大为何能拿到“月球土特产”?肖智勇介绍,为了响应国家深空探测战略发展的迫切需求,中山大学于2017年依托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了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并陆续引进了一批深度参与国内外行星探测任务的青年才俊,开展相关教学和科研工作。
肖智勇于2019年11月份加入中大行星科学团队,然后组建了一个新的研究团组——行星地质学团队。目前,该团队已经拥有1名副教授、3名博士后和8名研究生。
作为团队核心骨干,行星地质方向的学科带头人,肖智勇从事相关研究已有十余年,参加过嫦娥探月工程系列的科研工作,还曾在美国、挪威、德国等国家学习、工作,曾经深入参与美国的信使号水星探测计划并获得美国宇航局颁发的团队成就奖。
■月球样品证书。
中大行星地质研究团队长期从事撞击过程和内太阳系撞击历史方面的研究,已有大量的原创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积累,本次申请的样品围绕月球的撞击过程和撞击历史展开。在样品申请答辩过程中,研究基础和研究意义得到评委们的认可。
而除了嫦娥五号样品分析工作之外,中山大学空间与行星科学系师生的研究对象涵盖了太阳系的许多天体,在行星宜居性演化方面已取得了一些原创性成果。到目前为止,已参与了包括嫦娥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工程、月球科研站建设等国家深空探测任务。
肖智勇表示,作为前去领取月壤的代表之一,他的内心是比较平静的。“因为未来还有更多的科研单位会加入其中,随着我国探月工程和行星探测工程接续实施,小行星探测、火星取样返回、木星系探测等工程任务将陆续实施。嫦娥七号将在不久的将来从月球背面采回样品,未来会有更多的机会出现。”
但在他看来,可以在科研过程中积累大量的经验,“这对中大来讲,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月壤从国家天文台运到中大珠海校区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zjyyjzz.cn/zonghexinwen/2021/0714/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