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中民族唱法的技巧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声乐家们对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和规律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唱法对歌唱的吐词咬字、歌唱呼吸、发声、共鸣、润腔及情感表现的要
千百年来,中国历代声乐家们对民族声乐唱法的特点和规律都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并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中国民族唱法对歌唱的吐词咬字、歌唱呼吸、发声、共鸣、润腔及情感表现的要求、规范和审美标准。?
一、 歌唱的语言?
民族声乐在其唱法上首要的审美标准,就是清晰标准的歌唱语言。因为,语言是形成歌唱的民族风格的主要特征。“字正腔圆”曾是戏曲音乐的术语,但近十年来在声乐范畴中已被广泛使用,并且这一术语,已作为歌唱读字的要求与声乐美学的标准。字音准确要按阴、阳、上、去四声的高低抑扬,把字唱正而不要把字唱倒。“腔由字生,字正而腔圆”,“以字生腔,腔随字走”如果字音不准确而有错误,声调就不会不顺当、不和谐,虽然声音响亮好听,但终究是不完美的。?
其次,字音要唱清楚,小美在线提醒还要掌握出字收声的要点,懂得正确使用唇、舌、齿、牙、喉“字音着力之处”发音器官和送出字音的方法,即所谓开、齐、撮、合四势。唇、舌、齿、牙、喉称为五音(生母发音五大类,咬字吐字的字头部分),开、齐、撮、合称为四呼(韵母发音四大类,字腹部分),掌握咬字吐字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便歌唱语音清晰、明朗,让听的人明白唱的是什么。
另外,要充分利用咬字吐字及行腔的技巧。在演唱激昂有力的歌曲时,咬字吐字要结实有力;演唱节奏欢快、情绪热烈的歌曲时,吐字既要轻快敏捷,又要出口分明,字字清晰,不能拖泥带水;而唱一些委婉深情的歌曲时,咬字则应柔和连贯。?
二、歌唱的气息、共鸣与发声?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理论,不仅讲究“字”的美,同时,也讲究“声音“的美。运用正确的呼吸、发声和共鸣的技法,是演唱优美动听歌声的基础。我国古代音乐典籍中有“气动则发声”,“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之见,也说明了气息是声乐的统帅。我国民族唱法的最大特点是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从技法上讲,有“偷气”、“取气”、“换气”、“歇气”、“快、慢吸气”、“浅、深吸气”等等。在一系列气息技巧的灵活运用下,才能使歌唱的声音饱满圆润,力求用最少的气息达到最好的效果。同时,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所以,在歌唱中气息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运用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共鸣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也是有讲究的,它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这样,才能有利于咬字和唱词。声门要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让发音集中明亮。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的使用要适度,要细一些和短一些。喉、咽不要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这样,发出的声音就比较集中、结识、明亮,更便于咬字行腔。那么,“字正腔圆”就是“字”要吐的清楚,又要得到很好地共鸣,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从起源至发展到形成较系统、较完善的艺术体系的今天,经过了千百年来生活实践的锤炼和验证,通过了历代声乐家们的实践研究和求索奋斗。他们不断积极吸取国外声乐艺术的科学理论,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西声乐艺术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的民族声乐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虽然“唱法”派别长期争持,但终归结出“继承传统声乐文化,借鉴西方传统唱法之长”的基本原则,是大家取得了较一致的认识:在声乐上无论什么唱法,都存在一个共性。我国的民族声乐不但要学习继承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也要借鉴国外声乐文化的先进经验,使我们的民族声乐得到更快的发展。我国民族歌唱的发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声乐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润;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持久耐用;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歌唱手段的关系上,以情代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等特点。几十年来,民族声乐发展日益成熟,在民族声乐队伍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
文章来源:《民族教育研究》 网址: http://www.mzjyyjzz.cn/zonghexinwen/2021/0522/576.html